青筋告诉你所不知的秘密

到现在还是有些人有疑问:为什么要拉筋,拉筋有什么好处?那现在就先给大家讲讲“筋”的事儿。讲完了,你也许就知道拉筋有什么好处了。

生活中常说的“青筋”就是人体皮下可以看见的静脉血管,无论人体哪个部位的青筋异常暴鼓,都是人体痰、湿、疹、毒等积滞的反应。大家所能观察到的青筋的主要分布在面部、头、脚等部位。青筋又称静脉血管——通过指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。

青筋的分布:

(一)成人体内的代谢废物越多,手上青筋就越多。某部位出现青筋,表示相应内脏俯组织有积滞

1.手背青筋:手背青筋提示腰背部有积滞,容易导致腰积劳损,疲劳乏力,常见腰酸背痛,甚至出现肌肉紧张,硬结节。

2.手指青筋:成人手指青筋,不但提示消化系统有问题,且还反映了头部血管微循环障碍,脑血管供血不足,头部不适,严重则头晕,头痛,中风。

3.手掌青筋:

(1)大鱼际有青筋,往往提示腰腿痛和下肢风湿关节痛。

(2)腕部横纹线有青筋,往往提示妇科疾病,如月经不调,带下等。

(3)内关青筋,往往提示心脏方面疾病,如心肌劳损,心烦,心跳,心闷,失眠多梦等。

(4)内关青筋越靠近内关穴,则越早发生心脏方面的症状;内关青筋越凸起,扭曲,紫黑,则心脏疾病越严重。甚至预示着心脏将要发生大病。

(5)生命线附近有青筋,多见于肝胆功能代谢有问题,容易口苦口干,烦躁,胸闷,肝病等。

(6)虎口生命线起端有青筋,女士多见于月经前后乳房胀痛。

(7)食指指掌横纹有青筋,提示容易左侧肩周炎。小指指掌横纹有青筋,提示容易右侧肩周炎。

(8)拇指指掌关节横纹有青筋凸起,扭曲,提示心脏冠状动脉硬化。紫黑则冠心病发作。

(9)中指指掌关节横纹有青筋凸起,扭曲,紫黑,提示脑动脉硬化。

(10)手指青筋,甚至浅显到连手指节间都能见到。提示肠胃有积滞宿便,其人多患有习惯性便秘或肿瘤,痔疮等。改变排便习惯后,青筋会逐渐浅淡,消失。

(11)手掌到处可见青筋,表示胃肠积滞,血脂高,血粘稠,血压高,血液酸性高,含氧量低,血液容易凝聚积滞,则容易出现头晕,头痛,疲倦乏力,身体虚弱等。

(12)肩部青筋,容易发生肩周炎,而且特别难治。

(二)头部青筋

1.当太阳穴青筋凸起时,往往提示头晕,头痛;当太阳穴青筋凸起,扭曲时,表示脑动脉硬化;紫黑时,则容易中风。

2.额头有青筋,提示长期劳心劳力,紧张,工作压力或心情压力大。

3.鼻梁有青筋,提示肠胃积滞,容易胃痛,腹胀,消化不良,大便不利;紫色时则情况更加严重

4.眼袋青筋,俗话讲,脾虚眼袋大,肾虚眼袋黑。眼袋青筋,往往提示妇科疾病,月经不调,带下。

5.嘴角腮下有青筋,往往提示妇科疾病,带下湿重,疲倦乏力,腰漆酸软,下肢风湿。

6.舍下青筋凸起,相应于人心脏的冠状动脉,容易引起心脏疾病,心肌劳损。如果青筋凸起,扭曲,紫暗,则容易发生冠心病

(三)胸腹部青筋

1.胸腹部青筋,多注意乳腺增生,经行乳房,胀痛,情志抑郁。

2.腹部青筋,俗话说;“青筋过肚”。这已经是比较严重的积滞;成人肝硬化腹水,肿瘤后期。腹部青筋往往是比较难治的疾病

(四)下肢青筋

1.漆部青筋提示漆关节肿大,风湿关节炎。

2.小腿有青筋静脉曲张严重者往往发生腰腿疾病,风湿关节痛。特别多见于久站的老师,久行的农民或喜欢走热时冲凉的人士。因为寒则入骨伤筋,这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够注意的问题,最后久积成疾,甚至影响高血压很难下降。

1、太阳穴青筋凸起,表示有脑动脉硬化、头痛、中风的迹象;

2、额头呈现青筋,表示可能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、糖尿病;

3、鼻梁青筋凸起,表示肠胃积滞、消化不良;

4、下颌出现青筋,表示患有风湿病或者下肢疾病;

5、手指背面的青筋呈黑色,表示有颈椎肥大症或者腰椎病;

6、手指关节处青筋凸起,表示胃肠功能欠佳,腹胀痛,口臭;

7、拇指关节下呈现青筋凸起或扭曲,表示患有冠状动脉硬化、心肌劳损。

总之,人体任何地方出现青筋,不但影样外表美观,更重要是提示身体废物积滞的反映。青筋即积滞的清除关键是平时要学会清肠排毒。清肠排毒与通便概念不同,很多人总以为天天大便都正常,忽略了清肠排毒。这就等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清除厕所,水壶里的垢,汽车要清积碳一样。

观筋知病也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,有的男士本身血管就比较粗大;有的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,静脉血管也要比一般人明显;有的人喝酒、运动后血管会不同程度地凸起。因此,没必要看到青筋鼓起就紧张,而应在平时留心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青筋情况,若发现与往常不同就该多加注意了。

所以总是在问为什么要拉筋,拉筋有什么好处的人,看完这篇文章抓紧行动吧。

 

胡金玉博客:(www.hujinyu.com)

发表在 中医 | 标签为 , , , , | 留下评论

救命三招,谁看谁有福了!

【救命三招】

一、半身不遂(不管脑出血还是栓塞)、口眼歪斜,马上取缝衣针将患者双耳垂最下点刺破,各挤出一滴血,病人马上治愈,而且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。

二、心脏病猝死发生后,马上脱掉患者袜子,用缝衣针分别刺破其十个脚趾尖,各挤出一滴血,不等挤完十个脚趾尖,病人即清醒过来。

三、不管哮喘还是急性喉炎等,发现病人出不来气,憋得脸红脖子粗,赶紧用缝衣针刺破其鼻尖,挤出两滴黑血即愈。

以上三法均无任何危险,请放心操作,都在10秒内有效。

遇到下面四种情况怎么办?

1、噎到东西

2、落枕

3、脚抽筋

4、脚麻了

1噎到东西之处理方式­——只要「把手举起來」。

美国纽泽西州大西洋城五岁男童史宝斯,机灵地救了祖母一命,他的方式很简单,只要「把手举来」!五十六岁的雪儿丹恩史都华日前在家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果冻,当史都华转过头时,一块果冻卡在喉咙。她试着挤压腹部自救,但沒有用,此时孙子史宝斯问:「奶奶,您噎到吗?」史都华说不出话,「我猜您噎到了,奶奶,把手举起來,把手举起來。」史都华照做,結果真的把果冻吐出來。

史宝斯当时很镇静,他说这是在学校学到的。

2落枕之处理方式——一旦落枕时,只要將你的「脚抬起來」。

您偶而早上起床会发现自己落枕了吗?就是脖子疼痛。一旦落枕您該怎麼办?一旦落枕时,只要將你的脚抬起來!把大脚姆指給掰开來,慢慢的以順时或逆时的方向按摩旋转。

3脚抽筋

左脚抽筋时高高的举起右手,右脚抽筋时高高的举起左手,马上舒緩。

4脚麻了

若左脚麻了,用力甩你的右手掌。

若右脚麻了,用力甩你的左手掌。

 

胡金玉博客:(www.hujinyu.com)

发表在 国学养生 | 标签为 , | 留下评论

《弟子规》完整篇附译文 父母一定要保存下来!

1、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

【解释】弟子规,是圣人的教诲。首先要孝敬父母、友爱兄弟姊妹,其次要谨言慎行、讲求信用。


2、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

【解释】博爱大众,亲近有仁德的人。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,学习有益的学问。


入则孝


3、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

【解释】父母呼唤,应及时应答,不要拖延迟缓;父母交代的事情,要立刻动身去做,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。


4、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

【解释】父母的教诲,应该恭敬地聆听;做错了事,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,应当虚心接受,不可强词夺理。


5、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

【解释】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,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;早晨起床后,先探望父母,向父母请安;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,才能入睡。


6、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

【解释】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,返家后,面告父母报平安;起居作息,要有规律;做事有常规,不要任意改 变,以免父母忧虑;


7、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

【解释】事情虽小,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;擅自行动造成错误,让父母担忧,有失做子女的本分;


8、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

【解释】公物虽小,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;如果私藏公物,缺失品德,就会让父母伤心;


9、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

【解释】父母喜欢的事情,应该全力去做; 父母厌恶的事情,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(包括自己的坏习惯);


10、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

【解释】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,父母就会忧虑; 做出伤风败德的事,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;


11、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

【解释】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,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;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,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;


12、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

【解释】父母有过错的时候,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;劝导时要和颜悦色、态度诚恳;


13、谏不入 悦复谏号泣随 挞无怨 

【解释】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,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,继续规劝;父母不听恳劝,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,也要恳求父母改过;纵然遭遇到责打,也无怨无悔,以免陷父母于不义,铸成大错;


14、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

【解释】父母亲生病时,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;要昼夜服侍,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;


15、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

【解释】父母去世之后,守孝三年,经常追思、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;生活起居,戒酒戒肉;


16、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

【解释】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,不可铺张浪费;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;对待去世的父母,要像生前一样恭敬。 


17、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

【解释】兄长要友爱弟妹,弟妹要恭敬兄长;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,父母欢喜,孝道就在其中了;


18、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

【解释】轻财重义,怨恨就无从生起;言语上包容忍让,忿怒自然消失;


19、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

【解释】饮食用餐,就坐行走;长者优先,幼者在后;


20、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

【解释】长辈呼唤别人,应代为传唤和转告;如果那个人不在,前去转告;


21、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

【解释】称呼尊者长辈,不可以直呼姓名;在尊长面前,谦虚有礼,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;


22、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

【解释】路上遇见长辈,应恭敬问好;长辈没有说话时,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,等待长辈离去;


23、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

【解释】骑马或乘车,遇见长辈,应下马或下车问候;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,方可续行;


24、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

【解释】长辈站立时,晚辈不可先行就坐;长辈坐定以后,吩咐坐下才可以坐;


25、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

【解释】在尊长面前说话,要低声细气;声音太低而听不清楚,也不合适;


26、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

【解释】 到尊长面前,应快步向前;退回去时,稍慢一些才合礼节;长辈问话时,应当注视聆听,不可以东张西望;


27、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

【解释】对待别人的父辈,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;对待别人的兄长,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。 


28、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

【解释】早上要比长辈起的早,晚上要比长辈睡的晚;人生易老,珍惜时光;


29、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

【解释】早晨起床,务必洗脸梳妆、刷牙漱口;大小便后,马上洗手;


30、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

【解释】穿戴仪容整洁,扣好衣服纽扣;袜子穿平整,鞋带应系紧;


31、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

【解释】放置衣服时,要有固定的位置;衣物不要乱放,避免造成脏乱;


32、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

【解释】服装贵在整洁,不在华丽;穿着上要根据自己的身份,与家庭的情况相称;


33、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

【解释】对待饮食,不要挑食偏食;饮食适量,不要过少过量;


34、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

【解释】少年未成,不可饮酒;酒醉之态,最为丑陋;


35、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

【解释】走路步伐从容稳重,站立要端正;上门拜访他人时,拱手鞠躬,真诚恭敬;


36、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

【解释】进门时不要踩在门槛上,站立不要歪斜;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,腿不可抖动;


37、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

【解释】进入房间时,揭帘子、开关门的动作轻缓,不要发出声响;在室内行走,宽处转弯,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,以免受伤;


38、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

【解释】拿着空的器具,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,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;进入无人的房间,也要像有人在一样,不可以随便;


39、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

【解释】做事不要慌慌张张,忙中容易出错;不要畏惧困难,不可草率行事。


40、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

【解释】打斗、赌博、色情等不良场所,绝对不要接近;对邪恶的事情,不要好奇过问;


41、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

【解释】将要入门之前,应先问:“有人在吗?”进入客厅之前,应先提高声音,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;


42、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

【解释】屋里的人问:“是谁呀?”,应该回答名字;若回答:“是我”,让人无法分辨是谁;


43、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

【解释】借用别人的物品,要明着向人请求、征得同意;没有征得同意,擅自取用是偷窃行为;


44、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

【解释】借人物品,及时归还;以后若有急用,再借不难; 


45、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

【解释】开口说话,诚信为先;欺骗和胡言乱语,不可使用;


46、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

【解释】话多不如话少;说话事实求是,不要妄言取巧;


47、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

【解释】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、下流肮脏的词语;势利市井之气,千万都要戒之;


48、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

【解释】没有得知真相之前,不要轻易发表意见;不知道真相的传言,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;


49、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

【解释】对不合理的要求,不要轻易答应;如果轻易答应,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;


50、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

【解释】说话时吐字清楚,语速缓慢;说话不要太快、吐字模糊不清;


51、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

【解释】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,背后说别人的长短;不关自己的是非,不要无事生非;


52、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

【解释】看见他人的善举,要立即学习看齐;纵然能力相差很远,也要努力去做,逐渐赶上;


53、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

【解释】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,要反省自己;有则改之,无则加以警惕;


54、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

【解释】唯有品德才学可以与人相比,不如别人,应当自我激励,修养德才;


55、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

【解释】若是穿著饮食不如他人,不要攀比生气;


56、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

【解释】 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,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,坏朋友就会来找你,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;


57、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

【解释】听到他人的称赞,唯恐过誉;听到别人的批评,欣然接受,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;


58、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

【解释】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 ,称为过错;若是明知故犯的,便是罪恶。


59、过能改 归于无 倘揜饰 增一辜

【解释】 知错改过,错误就会消失;如果掩饰过错,就是错上加错; 

泛爱众


60、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

【解释】 凡是人类,皆须相亲相爱;因为同顶一片天,同住地球上;


61、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

【解释】德行高尚者,名声自然崇高;人们敬重他,并非他的容貌外表好;


62、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

【解释】大德大才者,威望自然高大;人们佩服他,并非他会说大话;


63、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

【解释】自己有能力,不要自私自利,要帮助别人;他人有能力,不要嫉妒,应当欣赏学习;


64、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

【解释】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,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;不要喜新厌旧;


65、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

【解释】别人正在忙碌,不要去打扰;别人心情不好,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;


66、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

【解释】别人的短处,切记不要去揭短;别人自私自利,切记不要去评说;


67、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

【解释】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;别人听到你的称赞,就会更加勉励行善;


68、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

【解释】赞扬他人的恶行,就是在做恶事;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,会给自己招来灾祸;


69、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

【解释】互相劝善,德才共修;有错不能互相规劝,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。


70、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

【解释】取得或给予财物,贵在分明,该取则取,该予则予;给予宜多,取得宜少;


71、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

【解释】要求别人做的事情,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,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,应立刻停止要求,不要强求别人去做;


72、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

【解释】欲报答别人的恩情,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;应该短期抱怨、长期报恩;


73、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

【解释】对待婢女和仆人,自己要品行端正、以身作则;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,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;


74、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

【解释】仗势逼迫别人服从,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;以理服人,别人才会心悦诚服。

而亲仁


75、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

【解释】同样是人,善恶正邪,心智高低,良莠不齐;流于世俗的人众多,仁义博爱的人稀少;


76、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

【解释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,大家自然敬畏他;他直言不讳,不会查色献媚;


77、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

【解释】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,向他学习,是无限好的事情;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,过错逐日减少;


78、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

【解释】不肯亲近仁义君子,就会有无穷的祸害;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,影响我们,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。


79、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

【解释】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、出则悌、谨而信、泛爱众、而亲仁,纵有知识,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,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;


80、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

【解释】只是身体力行,不肯读书学习,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,也会看不到真理;


81、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

【解释】读书的方法有三到:眼到、口到、心到,三者缺一不可;


82、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

【解释】做学问要专一,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,又想搞其他学问;


83、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

【解释】读书计划要有宽限,用功要加紧;用功到了,学问就通了;


84、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

【解释】不懂的问题,记下笔记,就向良师益友请教,求的正确答案;


85、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

【解释】房间整洁,墙壁干净,书桌清洁,笔墨整齐;


86、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

【解释】墨磨偏了,心思不正,写字就不工整,心绪就不好了。


87、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

【解释】书架取书,读完之后,放归原处;


88、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

【解释】虽有急事,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,有缺损就要修补;

89、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

【解释】不良书刊,摒弃不看,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。

90、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

【解释】遇到挫折,不要自暴自弃,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,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。

 

胡金玉博客:(www.hujinyu.com)

发表在 国学养生 | 标签为 , , , , , | 留下评论

中医养生之肾虚食疗法

肾虚为肾气虚,肾为先天之本,是人体生命的先天根本,关系着人类的生存繁衍。肾气盈亏除了反应肾脏及其相关的组织健康与否,也代表生命力是旺是弱。主要症状为气短自汗、倦怠无力、面色晃白、小便频多、遗精早泄、舌苔淡白、脉细弱等。下面推荐几则中医补肾食疗方:

芝麻

甘平,有补肝肾、润五脏的作用。如《本草经疏》中就曾记载:“芝麻,气味和平,不寒不热,补肝肾之佳谷也。”尤其是肾虚之人腰酸腿软,头昏耳鸣,发枯发落及早年白发,大便燥结者,最宜食之。

粟米

又称谷子、稞子。能补益肾气。《名医别录》及《滇南本草》中都说到“粟米养肾气。”明·李时珍还说:“粟,肾之谷也,肾病宜食之,煮粥食益丹田,补虚损。”

豇豆

又称饭豆、长豆。性平,味甘,能补肾健脾,除脾虚者宜食外,肾虚之人也宜食用,对肾虚消渴、遗精、白浊,或小便频数,妇女白带,食之最宜。《本草纲 目》曾这样记载:“豇豆理中益气,补肾健胃,生精髓。”《四川中药志》也说它能“滋阴补肾,健脾胃,治白带,白浊和肾虚遗精。”

羊骨

性温,味甘,能补肾强筋骨。《饮膳正要》认为:“羊尾骨益肾明日,补下焦虚冷。”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羊脊骨补骨虚,通督脉,治腰痛下痢;羊胫骨 主脾弱,肾虚不能摄精,白浊。”唐代《食医心镜》还介绍:“治肾脏虚冷,腰脊转动不得:羊脊骨一具,捶碎煮烂,空腹食之。”对肾虚劳损,腰膝无力怕冷,筋骨挛痛者,最宜食之。

猪肾

性平,味咸。唐·孟诜认为猪肾“主人肾虚”。《日华子本草》说它“补水脏,治耳聋”。水脏者实指肾脏而言。故凡因肾虚所致的腰酸腰痛、遗精、盗汗及老人肾虚耳聋耳鸣,宜常食之。

淡菜

有补肝肾、益精血的功效。《随宜居饮食谱》中说它“补肾,益血填精”。《本草汇言》亦云:“淡菜,补虚养肾之药也,此物本属介类,气味甘美而淡,性本清凉,善治肾虚有热。”所以,凡肾虚羸瘦、劳热骨蒸、眩晕盗汗、腰痛阳痿之人,食之最宜。

干贝

又称江珧柱。性平,味甘咸,能补肾滋阴,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,清代食医王孟英认为:“干贝补肾,与淡菜同。”《本草求真》中也说它能“滋真阴”,实则指滋补肾阴之义。

鲈鱼

又称花鲈、鲈子鱼。性平,味甘,既能补脾胃,又可补肝肾,益筋骨。《本草经疏》曾有记载:“鲈鱼,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。肾主骨,肝主筋,滋味 属阴,总归于脏,益二脏之阴气,故能益筋骨。”《嘉枯本草》认为:“鲈鱼,多食宜人,作蚱尤良。”凡肝肾阴虚,或脾虚胃弱者皆宜。

桑椹

俗称桑果。性寒,味甘,有补肝、益肾、滋阴的作用。如《滇南本草》云:“桑椹益肾脏而固精,久服黑发明目。”清·王孟英还说:“桑椹滋肝肾,充血液,健步履。”故肾虚之人,尤其是肾阴不足者,食之最宜。

芡实

性平,味甘涩,有益肾固涩、补脾止泄的双重功效。《本草经百种录》称之为“脾肾之药也”。《本草从新》亦说它能“补脾固精”。《本草新编》中还说: “芡实不特益精,且能涩精补肾,与山药并用,各为末,日日米饭调服。”凡肾虚之人遗精、早泄、带下、小便不禁或频多者,宜常食之。

栗子

性温,味甘,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,更有补肾壮腰之功,对肾虚腰痛者,最宜食用。如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曾说:“生食之,甚治腰脚不遂。”明·李时珍亦曾记载:“治肾虚腰脚无力,以袋盛生栗悬干,每旦吃十余颗,次吃猪肾粥助之,久必强健。”

胡桃

性温,味甘,既能补肺止喘,又能补肾固精,还能润肠通便。适宜肾虚喘嗽、遗精阳痿、腰痛脚弱、小便频数、大便燥结之人服食。正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 所说:“胡桃,为滋补肝肾,强健筋骨之要药,故善治腰疼腿疼,一切筋骨疼痛。为其能补肾,故能固齿牙,乌须发,治虚劳喘嗽,气不归元,下焦虚寒,小便频数,女子崩带等症。”

山药

性平,味甘,为中医“上品”之药,除了具有补肺、健脾作用外,还能益肾填精。如明·李时珍指出:山药“益肾气,健脾胃。”《本草正》亦载:“山药, 能健脾补虚,滋精固肾,治诸虚百损,疗五劳七伤。”《本草经读》还说:“山药,能补肾填精,精足则阴强、目明、耳聪。凡上品之药,法宜久服,多则终身,少则数年,与五谷之养人相佐,以臻寿考。”所以,凡肾虚之人,宜常食之。

 

胡金玉博客:(www.hujinyu.com)

发表在 偏方 | 标签为 , , , , | 留下评论

人体穴位常识、致命36穴位、点穴致残103穴位及点穴针灸治疗配方

人体穴位常识、致命36穴位、点穴致残103穴位及点穴针灸治疗配方 

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。穴位的学名是腧穴,别名包括:“气穴”、“气府”、“节”、“会”、“骨空”、“脉气所发”、“砭灸处”、“穴位”。
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,300个双穴、50个经外奇穴,共720个穴位。有108个要害穴,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,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,俗称‘死穴’。
死穴又分软麻、昏眩、轻和重四穴,各种皆有九个穴。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。生死搏斗中,做为‘杀手’使用。歌诀有:‘百会倒在地,尾闾不还乡,章门被击中,十人九人亡,太阳和哑门,必然见阎王,断脊无接骨, 膝下急亡身。’
一、头颈部位要害穴(共9个)

1、百会穴
位置: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。
经属:为督脉,为手足三阳、督脉之会,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。

2、神庭
位置: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。
经属:为督脉、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。被击中后头晕、脑胀。

3、太阳穴
位置: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。
经属:奇穴,被点中后头昏、眼黑耳鸣。

4、耳门穴
位置:在耳屏上切迹前、张口呈现凹陷处。
经属:为手少阳三焦经。被点中后,耳鸣头晕倒地。

5、睛明穴
位置:在眼内眦角上方0.1寸处。
经属:为足太阳膀胱经。为手足太阳、足阳明、阳跷、阴跷五脉之会。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。

6、人中穴
位置:在人中沟偏上(沟下沿上量2/3处)
经属:属督脉,为手、足阳明,督脉之会。被点中后头晕眼昏。

7、哑门穴
位置:在顶部后正中线上,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,(后发际凹陷处)
经属:为督脉、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,被点中后,冲击延髓中枢,失哑、头晕、倒地不省人事。

8、风池穴
位置: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,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。
经属: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。被击中后,冲击延髓中枢,晕迷不醒。

9、人迎穴
位置:喉结旁开1.5寸
经属:足阳明胃经,被点中后气滞血淤、头晕。
二、胸腹部要害穴(共14个)

1、膻中穴
位置:在体前正中线,两乳头中间。
经属:任脉,是足太阴、少阴,手太阳、少阳;任脉之会。气会膻中心包募穴。被击中后,内气漫散,心慌意乱,神志不清。

2、鸠尾穴
位置:位于脐上七寸,剑突下半寸。
经属:任脉,系任脉之络穴。击中后,冲击腹壁动、静脉、及肝、胆,震动心脏,血滞而亡。

3、巨阙穴
位置:在体前正中线,脐上六寸处。
经属:任脉、系心之募穴。击中后,冲击肝、胆、震动心脏而亡。

4、神阙穴
位置:位于脐窝正中。
经属:任脉。击中后,冲击肋间神经,震动肠管,膀胱,伤气,身体失灵。

5、气海穴
位置:位于体前正中线,脐下1寸半。
经属:任脉。击中后,冲击腹壁,动静脉和肋间,破气血淤,身体失灵。

6、关元穴
位置:位于脐下三寸处。
经属:任脉、系三阴、任脉之会,小肠之募穴。击中后,冲击腹壁下动、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,气滞血淤。

7、中极穴
位置:体前正中线,脐下4寸。
经属:任脉、系足三阴、任脉之会,膀胱之募穴。击中后,冲击腹壁动、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,伤气机。

8、曲骨穴
位置: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。
经属:任脉,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。击中后,伤周天气机,气滞血淤。

9、鹰窗穴
位置: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。
经属:足阳明胃经。击中后,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、静脉,震动心脏停止供血、休克。

10、乳中穴
位置:在乳头中央。
经属:足阳明胃经。击中后,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。

11、乳根穴
位置: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。
经属:足阳明胃经,左侧内为心脏。击中后,冲击心脏,休克易亡。

12、期门穴
位置: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。
经属:属肝经,肝之募穴。足太阴,厥阴,阴维之会。击中后,冲击肝、脾,震动膈肌、气滞血淤。

13、章门穴
位置:在腋中线,第一浮肋前端,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。
经属:足厥阴肝经,系足太阴、厥阴,阴维之会,肝之募穴。击中后,冲击肝脏或脾脏,破坏膈肌膜,阻血伤气。

14、商曲穴
位置:位于腹中部当任脉、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。
经属:足少阴肾经,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。击中后,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、震动肠管,伤气滞血。
三、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(共8个)

1、肺俞穴
位置: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.5寸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击中后,冲击第三胁动、静脉和神经,震动心肺、破气机。

2、厥阴俞穴
位置: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处。
经属:属足太阳膀胱经。击中后,冲击心、肺,破气机、易死亡。

3、心俞穴
位置:位于第五胸椎棘突、旁开1.5寸。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击中后,冲击心脏,破血伤气。

4、肾俞穴
位置: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.5寸处。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击中后,冲击肾脏,伤气机,易截瘫。

5、命门穴
位置: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。
经属:督脉。击中后,冲击脊椎破气机,易截瘫。

6、志室穴
位置: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(命门旁开三寸)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击中后,冲击腰动、静脉和神经,震动肾脏,伤内气。

7、气海俞穴
位置:在第三腰椎棘、旁开1.5寸处。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击中后,冲击肾脏,阻血破气。

8、尾闾穴
位置: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
经属:督脉、督脉之络穴,别走任脉。击中后,阻碍周天气机,丹田气机不升。
四、上、下肢要害穴位(共5个)

1、肩井穴
位置: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,肩部最高处。
经属:足少阳胆经,系手少阳、足少阳、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。击中后,半身麻木。

2、太渊穴
位置:仰掌、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。
经属:手太阴肺经。肺之原穴,百脉之会。击中后,阴止百脉,内伤气机。

3、足三里穴
位置:外膝眼下三寸,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
经属:足阳明胃经,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。击中后,下肢麻木、不灵。

4、三阴交穴
位置:在内踝尖直上三寸,胫骨后缘。
经属:足太阳脾经,系足太阴、厥阴、少阴之会。击中后,下肢麻木,失灵,伤丹田气。

5、涌泉穴
位置: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,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。
经属:足少阴肾经。击中后,伤丹田气,气机不能上升,破轻功。

总之,以上36个要害穴,被点中后,都有性命危险,但初伤时,可能感觉不大,但后果严重,凡被点中者,不可轻视。
致命36穴位及致残103穴位
致命36穴部位

1.眉心穴(又名印堂):位于两眉之间。

2.头额前穴: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。

3.太阳穴:眉外一寸陷中,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。

4.枕骨穴(又名脑户):位于枕骨粗隆上方。

5.厥阴穴(又名头窍阴):位于脑后两边,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。

6.华盖穴: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,即天突穴下二寸。

7.黑虎掏心穴(又名建里):位于脐上三寸正中。

8.巨阙穴:脐上六寸,即鸠尾穴下一寸。

9.气海穴(又名丹田穴):脐下一寸五分。

10.关元穴:脐下三寸。

11.水分穴:位于脐上一寸。

12.中极穴:脐下四寸。

13.左膺窗穴:左乳上一寸六分。

14.右膺窗穴:右乳上一寸六分。

15.左乳根穴:左乳直下,相当于第五肋间。

16.右乳根穴:右乳直下,相当于第五肋间。

17.左期门穴:左乳下二肋,相当于七.八肋间。

18.右期门穴:右乳下二肋,相当于七.八肋间。

19.左幽门穴:巨阙穴左开五分。

20.右幽门穴:巨阙穴右开五分。

21.左商曲穴(又名左肓俞):脐中左旁五分。

22.右商曲穴(又名右肓俞):脐中右旁五分。

23.左章门穴: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。

24.右章门穴: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。

25.左腹结穴(又名左七劳):脐左侧四寸,再向下一寸三分

26.右腹结穴(又名右七劳):脐右侧四寸,再向下一寸三分。

27.左肾俞穴: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。

28.右肾俞穴: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

29.命门穴: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。

30.左志室穴(又名志堂穴):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。

31.气海俞穴: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。

32.鹤口穴(又名尾宫穴):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。

33.海底穴(又名会阴穴):前阴与肛门之间。

34.涌泉穴:位于第二.三趾跖关节后方,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。

35.右志室穴: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。

36.藏血穴: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。
致晕11穴部位

1.脑户穴: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。

2.囟门穴(又名囟会):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。

3.上星穴(又名神堂):入发际上一寸陷中。

4.前顶穴:百会穴前一寸五分。

5.后顶穴(又名顶门穴):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。

6.风府穴(又名天星):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。

7.头维穴:位于额角,入发际角尖处。

8.耳后穴:位于耳后静脉中。

9.哑门穴: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。

10.通天穴:位于前顶穴后五分,再外开一寸处。

11.玉枕穴: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。
致残103穴部位

1.心井穴(又名鸠尾):胸剑突骨下缘。

2.对门穴(又名不容):巨阙穴旁开六寸。

3.扇门穴:即男者左对门穴,女者右对门穴。

4.京门穴(又名气俞):第十二肋游离间处。

5.五定穴(又名天枢):平脐中旁开三寸。

6.伯劳穴(又名陶道):第一胸椎棘突下。

7.肺使穴(又名肺俞):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。

8.胆中穴:平第四肋间隙,两乳头之间正中。

9.对心穴(又名至阳):第七胸椎棘突下。

10.风门穴:第二胸椎棘突下。

11.环跳穴:股骨大转子后上方,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。

12.盖膝穴:即膝盖骨。

13.膝眼穴:膑骨尖两旁凹陷处。

14.竹柳穴(又名交信穴):胫骨内侧缘内侧。

15.脚住穴: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。

16.开腔穴:即两耳。

17.乔空穴:即两耳后根部。

18.左耳尖穴:即左耳尖峰。

19.右耳尖穴:即右耳尖峰。

20.眼角穴:即眼梢。

21.大中穴:即鼻中。

22.人中穴:即鼻沟正中。

23.驾梁穴:即鼻梁。

24.咽空穴:即两个鼻孔。

25.牙关穴:即唇口。

26.咽喉穴:即喉管。

27.将台穴:即咽喉左右。

28.舌咽穴:舌上咽腔。

29.童骨穴:位于风膊下处。

30.精灵穴:即两手虎口。

31.曲池穴: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。

32.中脘穴:脐上一寸。

33.六宫穴(又名脐中.神阙):即肚脐。

34.气关穴(又名气门):左乳下二横指处。

35.血瘦穴(又名血关):右乳下二横指处。

36.挂膀穴:血瘦穴下一分处。

37.肚角穴:位于小腹盆弦之外。

38.命宫穴:位于血关穴之下,气海穴之右。

39.背心穴:即背部的中心点。

40.腰眼穴: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。

41.粪门穴:即肛门口。

42.冲阳穴:足背的最高点,动脉旁。

43.血囊穴:右侧十二肋骨下缘。

44.气囊穴:即小腹左边。

45.净瓶穴:即脐左肚角血腕下。

46.脊中穴: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。脊骨的中点。

47.山根穴:即鼻梁之上。

48.对口穴: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。

49.气隔穴:脐下三分稍偏左。

50.血海门穴: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。

51.膈门穴:左侧十二肋骨下缘。

52.气舍穴:锁骨内侧端上缘。

53.开气穴:即气舍穴偏右。

54.转喉穴:即气舍穴偏左。

55.血仓期门穴:右侧锁骨下八分处。

56.气血囊合穴:左傍肋骨下。

57.督脉穴:枕骨正中。

58.正额穴:头额前正中。

59.后海底穴:肾俞穴下一寸八分。

60.攒竹穴:眉内端陷中。

61.正气穴:左侧乳上一寸三分。

62.上血海乳穴:右侧乳上一寸三分。

63.气血二海穴:左右乳下一寸三分。

64.下血海穴:右乳上一寸四分。

65.藿肺穴: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。

66.翻肚穴: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。

67.泰山穴:离梭子骨四寸处。

68.天突穴: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。

69.劳宫穴:第二.三掌骨之间。

70.神门穴:尺侧腕关节横纹头。

71.手三里穴:曲池穴下二寸。

72.颊车穴:下颔骨前咬肌中。

73.支正穴:尺侧腕上五寸。

74.下关穴: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。

75.足三里穴:犊鼻穴下三寸,胫骨粗隆外侧陷中。

76.犊鼻穴:屈膝,膑韧带外侧陷中。

77.肩井穴:肩头高处,当大椎与肩峰之间。

78.日月穴:第九肋端下缘。

79.风市穴:大腿外侧膝上七寸。

80.阳陵泉穴:腓骨小头前下方。

81.委中穴(又名血郄):膝腘窝中动脉外。

82.承山穴:委中与跟腱之间。

83.昆仑穴: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。

84.血海穴:屈膝,膑骨内上缘上二寸。

85.大陵穴(又名腕心穴):掌后骨下,两筋间陷中。

86.尾宫上穴:即尾宫上一分许。

87.鹤顶穴: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。

88.外踝尖穴:即足外踝最高点。

89.内踝尖穴:即足内踝最高点。

90.膀胱穴:即膀胱。

91.泪孔穴:(又名睛明):目内眦头外一分。

92.所闻穴(又名听宫):即耳珠,大如赤小豆。

93.中府: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。

94.绝骨穴(又名悬钟):外踝上三寸。

95.膈俞: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。

96.大杼: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。

97.太渊:腕关节横纹上,桡动脉外侧。

98.然谷穴: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。

99.曲骨穴:脐下五寸处。

100.大都穴:足拇趾内侧本节后。

101.魄户穴: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。

102.天窗穴:颈侧.胸销乳突肌后缘。

103.箕门穴:大腿内侧,血海穴上六寸。
点穴、针灸配方

1、 大椎、曲池、合谷

功能:疏风解表,调和营卫。
主治: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、疟疾及一些热病。
方义:大椎属督脉,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,统全身阳气而主表,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,皆能疏解。曲池、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,主气化而能传导,助大椎而调和营卫,故清里达表。如果身热自汗,则泻大椎以解肌。无汗恶寒,则可补大椎以发表。对疟疾寒热,能调和营卫。于虚劳骨蒸、盗汗,有养阴清热的作用。

2、 合谷、曲池、外关

功能:清热散风,宣通上焦
主治:头痛、腮肿、耳鸣、耳聋、吐血、鼻衄、手腕及指节疼痛,胸痛等。
方义:曲池性走而不守,合谷升散而上浮,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,八脉交会之一,又通阳维脉,故能清热散邪。三穴配合,为治头面、五官诸证属实者,确有效验。

3、 合谷、复溜

功能:发汗、止汗
主治: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(自汗、无汗)
方义:复溜属肾经经穴,补之可温肾壮阳,卫外固表,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,热清表固而汗止;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,泻复溜玄府不固,故而汗出。

4、 百会、水沟、风府

功能:醒神开窍
主治:一切卒急昏厥
方义:百会为手、足三阳与督脉、厥阴肝脉之会,具有通阳安神,缓解厥阴筋急,清醒头脑之功。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,督为诸阳之海,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,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,清理阳明,调整气机,开窍救急之功。风府为足太阳经、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,刺此穴,以搜脑府之风邪。三穴相伍,能是关窍立开,随之苏醒,言语自如,转危为安。

5、 肩髃、曲池(治上肢之主方)

功能:疏通气血,搜风除湿
主治:凡一切经络客邪,气血阻滞之证,如中风,偏枯,诸痹等上肢疾患。
方义:二穴俱属手阳明,肩髃卧针能疏通,曲池走而不守,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,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。

6、 环跳、阳陵泉(治下肢之主方)

功能:疏筋利节,调和气血
主治:中风偏枯、诸痹不仁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。
方义:两穴均属足少阳经,能舒通宣散。阳陵泉又是筋会,具有舒筋利节之功,环跳搜经络之风,二穴相应,相得益彰。

7、曲池、阳陵泉
功能:舒筋利节,清利疏泄
主治:上下肢麻痹,胸胁疼痛,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。
方义:曲池、阳陵泉居肘膝之处,皆属大关节,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,清肺走表。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,泄肝胆清里,是方功能宣通下降,又能分浊泻火,肝肺气郁胸胁作痛,或热结肠中及胃,腹胀便浊,借之清利疏泄。

8、 曲池、三阴交

功能:清热凉血,祛瘀生新
主治:妇女经闭,崩漏带下,积聚毒疮,诸般肿痛,瘈疭热厥。
方义:曲池性游走通导,善清热搜风,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,属肝脾肾之枢纽,为治疗血分要穴。两穴配伍,则血分之瘀滞、热毒自清。

9、 足三里、三阴交

功能:益气养阴,健脾补虚
主治:脾胃虚寒、纳谷不香、饮食不化、食少纳呆、形瘦身弱、或呕或泻,腿脚麻木、疼痛。
方义:三里升阳益胃,三阴交滋阴健脾,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。胃强脾弱,阳亢阴亏,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,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。又阳虚气乏,风湿客邪成痹,腿胫麻木疼痛时作,一以振阳,一以和阴,则有舒筋理痹之功。

10、阳陵泉、足三里

功能:调和肝脾,舒肝健胃
主治:肝胃不和之症,如吞酸口苦,泄泻呕吐,下肢痿痹。
方义:阳陵泉为胆经合穴,泻之以肃清净之府,平肝火之上逆,胆府清疏,胆汁入胃,化食消滞;三里为胃府合穴,泻三里,以导胃中之浊气,使其浊阴得降,清阳自生,两穴配伍,对肝胃不和之症,用之有效。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,大有舒筋利节,搜风祛湿之力;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,固又可治诸痹、膝关节痛、筋挛历节、痿躄脚气。

11、合谷、太冲

功能:宣导气血,镇肝熄风
主治:癫痫狂邪各症,手足抽搐,小儿惊风,中风昏迷、口禁不开等。
方义:合谷属手阳明原穴,为阳主气;太冲属足厥阴原穴,为阴主血,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,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。

12、丰隆、阳陵泉

功能:降逆通便
主治:大便秘结
方义: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,别走太阴,其性通降,阳陵泉为胆之合穴,亦有沉降之能,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,而无承气之峻猛,治大便秘结,甚为稳妥。

13、气海、天枢(主下腹部疾患)

功能:补肾壮阳,导滞清浊
主治:腹痛、腹胀、肠鸣、泄泻、奔豚、疝瘕、遗精阳萎、小便不利、妇女月经诸疾。
方义:气海为任脉之要穴,是本经脉气所发,生气之海,气血所会,呼吸之根本,藏精之府,故为下焦之要穴。针宜补法,犹如釜底添薪,蒸蒸不衰。天枢以分利水谷,吸收精微,传话糟粕,清导浊气,为其所长。两穴配伍,具有振奋下焦阳气,清浊导滞,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。

14、中脘、足三里(主上腹部疾患)

功能:燥湿健脾,升阳益胃
主治:胃中虚寒,饮食不下,脘腹胀痛,积聚或停痰,停食,宿饮,痞块,霍乱等症。
方义:中脘为君,统治六腑之疾。虚证,用补法者,以壮胃气,散其寒邪,调畅中气。泻中脘者,以疏其滞,胃气降,脾气升,津液上潮,呕吐等证自除。取三里为臣,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,可助中脘安胃益脾。泻三里,为其能降浊导滞,而佐中脘以利运行,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,临床确有殊功。

15、内关、三阴交

功能:养阴清热
主治:治阴虚劳损之症,如骨蒸盗汗、干咳、失血、梦遗、经闭等。
方义:内关清心胸,利达三焦,三阴交滋阴养血,交济心肾,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。

16、鱼际、太溪

功能:滋肾清肺
主治:虚劳骨蒸、咳嗽、咯血。
方义:鱼际清肺火,太溪滋肾阴,上清下滋,使火不上炎,金不受克,虚劳诸症悉平。

17、合谷、足三里

功能:调理中焦,宣通胃府
主治:清阳下陷,胃气虚弱,纳谷不香,湿热壅滞,秽浊滞于中焦,宿食停饮,腹胀噫秽。
方义:合谷为大肠原穴,能升降宣通。三里为胃经之合穴,补之益气升清,泻之通阳降浊。二穴皆属阳明,一手一足,上下相应,肠胃并调,若清阳下陷,胃气虚弱,纳谷不畅,则补三里,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,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。若湿热壅塞,浊滞中焦,这样则蓄食停饮,腹胀噫哕,则泻三里,引大肠合谷下行,以导浊降逆,中气自然和畅。

18、劳宫、足三里

功能:清泻心胃之火,开胸降逆
主治:伤寒结胸,痞闷胀满,噫气吞酸,呕吐干哕,烦倦嗜卧。
方义:劳宫属心包络,性清善降,能开七情郁结,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,导火下行;配足三里,从中焦迫降邪热,上清下降,确为神妙。

19、大椎、内关

功能:调气行水,驱饮降逆
主治:胸膈满闷,喘咳气逆,痰多,胸膈积水等症。
方义:饮为水邪,停于胸脘之间,上逆则肺涨满,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,然停水总责乎三焦,因它是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,而三焦乃体腔油膜,运行水津道路,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,这样则决渎通畅,水无停留之患。大椎属督脉,手足三阳之会,调太阳之气,阳气通行则水自利,且性能宽胸降气。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,别走手少阳,宣心阳而且退群阴,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,饮邪也可自蠲。

20、少商、商阳、合谷

功能:清热解毒,宣肺利咽
主治:太阴阳明热邪内蟠,上结咽喉,咽喉肿胀疼痛。儿科内热上攻烁肺,外感交攻,咳嗽喘逆发烧。
方义:少商为手太阴井穴,其性能宣泻肺热。商阳在指端,为手阳明井穴,能利气泄热。二穴点刺出血,有和里清荥之效。合谷为手阳明原穴,它可清散上焦客热,有釜底抽薪之功。(本方对小儿发热、咳嗽、乳蛾、痄腮等症,见效甚捷。)

21、隐白、中脘

功能:健脾补气,升阳举陷
主治:脾阳不振,肚腹胀满,泄泻,中气不足,倦怠乏力,食欲不振,妇女月经不调,经血崩漏,赤、白带下等症。
方义: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,此经脉根于隐白,上结于太仓(中脘),有补益脾胃,调理气血之宫。中脘为任脉经穴,胃之募穴,腑之所会。隐白与中脘相伍,既有经络联系,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。故有健脾益胃,补中益气,消食化饮,升清降浊之效能。

22、大敦、关元

功能:舒肝温经,调理下焦,驱寒湿,回厥逆
主治:各种疝气,妇人阴挺,腹痛下坠,癫痫,遗尿,大便不通。
方义: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,属木。肝主筋,前阴为宗筋所聚。足厥阴肝经,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,挾胃,属肝而络于胆。故能舒肝,补肝,暖肝,疏理三焦气机。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,又为小肠之募穴,为元气之关藏,补能填精益肾,温暖下元。二穴相伍,舒理厥阴之气机,暖肾温经,驱逐下焦寒湿,升阳益气。故疝气等症得愈。(此法治疝气,效果显著。)

23、三阴交、至阴

功能:宣通下焦,理气行瘀
主治:难产,死胎,胞衣不下,转胎位,经闭等。
方义: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。井者,经气所出,如水之源头。膀胱与肾相表里,灸刺至阴,能理下焦气机,祛瘀生新。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,乃是三阴之枢纽,故二穴相合,能理气养血,宣通下焦,益阴而下行。傅青主说:”难产由于血虚”。”难产由于气逆”。气逆而得调理,血虚而得补益,胎儿安能不下。(临床配合补关元、泻足三里,下死胎及效。)

24、俞府、云门

功能:肃肺降逆、止咳定喘
主治:咳嗽、气喘、胸中闷热、呼吸急促、呕吐纳呆。
方义:云门属手太阴,俞府属足少阴,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,但其经脉行路不同,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,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。走手者,宣通于上,走足者,敛降于下。咳喘气促之证,其表在肺,其本在肾,肺肾同病。肺受邪则咳,肾虚不纳,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,故取云门,宣通肺气,畅胸降逆,取俞府补肾纳气,敛冲降逆。若加取乳根,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,顺阳经气,助云门宣降,俞府敛纳。

25、气海、关元、中极、子宫

功能:养血调经,培补真元,补命门,暖子宫,调经带,育子嗣
主治:子宫虚寒,胞门闭塞,久不成孕,阴缩阳痿,腹痛胀满,转胞。
方义:四穴同属任脉,中极之下为胞宫,其任、冲、督脉,均起于胞宫,而出于会阴。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,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,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,故为一元三歧。气海者,生气之海,元气由存。关元者,男子藏精,女子蓄血。中极者,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,为胞宫之门户。子宫者,即女子之血室也。故取气海,以益下元;关元,填充精血,中极,调经启闭;子宫,为直取治其标。协同上穴,共行养血调经,培元暖宫之效。

26、神阙、气海、天枢、水分

功能:暖脐散寒,回阳益气
主治:下元虚寒,脐腹冷痛,霍乱吐泻,中风,中痰,痰厥,小儿慢惊风。
方义:此五穴,又称肚脐梅花穴。神阙为任脉穴,能通脏回阳救急。天枢为足阳明胃经,大肠之募,化糟粕,分离清浊。气海为元气之海,补肾回阳。水分为任脉之穴,健脾利湿,分利水谷。五穴相互佐使,有健脾止泻,温中救逆之功。加天突、中脘,以降气除痰而治呕。

27、尺泽、委中

功能:清血毒、散秽邪
主治:霍乱心烦瞀乱,上吐下泻,腹痛,泻痢等。
方义: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,五行属水,络通于心,有消血毒之功。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,五行属土。暑热之邪,首犯太阳,故刺出血,可治时疫邪毒。两穴位置,一肘一膝,乃大血脉所在处,故能刺出血。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淫及山岚瘴气等疫疠之邪,首犯太阳,传之太阴,故刺两经之合穴,使毒血出。如加金津、玉液,生津止呕;少冲、中冲,宁心安神;如加百会,醒脑开窍;

28、足三里

功能:升清降浊,导痰行滞,扶正培元
主治:中焦之一切疾病,如胃痛、腹胀、寒邪凝滞,痞块,遗尿,目疾,乳痈,心悸,虚烦手指麻木,癫狂,脏躁,中风,阳明热盛,虚劳赢瘦,形体衰弱等。
方义:脏腑及肢节,皆赖气血以为营养,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。胃为后天之本,水谷出入之海,主消纳,胃气盛则纳谷自畅,营养则能自周,否则脏气失养,而生气绝。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,经气之枢纽,能壮人身之元阳,又能补气血之亏损,如寒气积聚症瘕,其功能温而且能化,湿浊弥漫肿胀,能燥能消,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。

29、三阴交

功能:健脾益气、滋补肝肾、利湿导滞、疏经调气
主治:胃痛、腹胀、消化不良、肠鸣、溏泻、黄疸、消渴、眩晕、失眠、阳痿、滑精、疝气、遗尿、尿血、小便不利、水肿、阴部肿痛、高血压、症瘕、痛经、闭经、崩漏、带下、月经不调、瘫痪、脚气等。孕妇禁针。
方义: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,应用极为广泛,为治疗肠胃、生殖、泌尿系统和妇科疾病的主穴,亦为下肢病的常用穴。

30、音亮(新穴)

功能:清利咽喉,启闭开窍
定位:前正中线,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。
主治:咽喉肿痛,失音,失语。
方义:穴位在任脉之上,咽喉之前,所以能够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。

31、十三鬼穴
组成:人中、少商、隐白、大陵、申脉、风府、颊车、承浆、
劳宫、上星、会阴、曲池、舌下
功能:开窍化痰,醒脑清神,宁心益志
主治:癫狂
方义:”十三鬼穴”是主治癫、狂症的重要穴位,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。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,”更加间使、后溪尤妙”,共计十五穴。这些腧穴,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、狂症的主要处方。其中取人中、风府、上星、后溪诸穴,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;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、经穴间使,以泻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;取手、足阳明经之曲池、颊车,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;取手、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、隐白,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;更取任脉之承浆、会阴,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。独取舌下中缝(舌者心之苗),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。如此诸穴合用,共奏开窍化痰,醒脑清神,宁心益志之效。故癫、狂之症,取用”十三鬼穴”,辄获良效.

32、大陵

功能:调气止痛
主治:足跟痛
方义:根据”下病上取”,”交经缪刺”,的原理,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。

33、合谷、中渚

功能:调气通经,舒筋活络
主治:手指屈曲不伸。
方义: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,中渚属手少阳之输穴,两穴均位于手背部,所以能够治疗局部的病变。

34、足三里、承山

功能:通调肠胃,舒筋化瘀
主治:血痔,赤痢,胸腹瘀滞疼痛,霍乱转筋等症。
方义: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,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,膀胱和肾相表里,故能和调肠腹,理下焦之气。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,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,与脾相表里,故能疏胸腹之滞气。因此,二穴相伍,能通调肠胃。胃肠和,热毒清,其痢痔可愈。脾胃健,津液生,筋脉得养,转筋即复,瘀化滞消,气血调畅,其疼痛自止。

35、三阴交、至阴

功能:宣通下焦,理气行瘀
主治:难产,死胎,胞衣不下,转胎位,经闭等。
方义: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。井者,经气所出,如水之源头。膀胱与肾相表里,灸刺至阴,能理下焦气机,祛瘀生新。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,亦是三阴之枢纽。故二穴相合,能理气养血,宣通下焦气机,益阴而下行。傅青主说:难产由于血虚。难产由于气逆。气逆而得调理,血虚而得补益,胎儿安能不下。

36、环跳、风市、阳陵泉

功能:疏通宣散、祛风除湿、蠲痹除痛、舒筋利节
主治:中风,偏枯,诸痹痛,麻木不仁,瘈瘲筋缩,痉挛,痿废等下肢疾患。
方义: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经膀胱之会穴,用以蠲痹祛风除湿;风市,搜风利湿,二穴均为治疗下肢痿痹等症之要穴。阳陵泉,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,周身筋之会,故为舒筋活络,通利关节之要穴,亦是治疗肝胆疾患之常用穴之一。三穴相配,确有起痿荡痹之功效。对于腰、胁、下肢各症,大有将帅之魄,无可而不胜也。

 

 

胡金玉博客:(www.hujinyu.com)

发表在 养生 | 标签为 , , , , | 留下评论